从历史记载来看,生产制作仿古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旧玉琢磨,主要是利用流传下来的或早先出土的玉器再次进行加工以仿古代某种玉器。这种流传下来的 或早先出土的玉器一般来讲是所雕琢的某些饰纹或者玉器本身已经残缺,后按古代玉器的造型改制或刻上花纹。用旧玉制作的仿古玉,有的局部是真的。另一种是用 新玉来仿制,即利用与古玉相似的玉材,按照古代玉器的造型进行加工,然后致残致沁。在仿古玉的制作过程中,致残制沁是关键技术。根据历代出现过的情况,方 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沁方法
(1)羊玉:方法是将活羊或活牛的腿割开,把小件玉器缝合进去,经数年之后血液侵入玉中,用此来冒充古玉中的红丝沁。这种方法处理没有真古玉温静,显得枯涩。
(2)狗玉:方法是将狗杀死,剖开腹部,趁狗血尚热未凝固时把玉器放入狗腹部,缝合并埋到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出现了土花血斑。与真正的古玉相比,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的痕迹。
(3)煨头:方法是用火烧烤玉器,使玉器变成灰白,然后用冷水泼玉,玉取出后极似古玉中的“鸡骨白”,古玩家又称之为“伪灰古”。凡是煨头,其上必有火燃烧时产生的细裂纹,而真的鸡骨白则无细裂纹出现。
(4)梅玉:方法是先选用质地疏松质量较差的玉制成器物,然后用浓度较高的乌梅水蒸煮,重复数次,玉器松软处会被乌梅水淘空,显现出类似水冲蚀后的痕迹,然后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梅玉不如真的水坑古玉自然。
(5)风玉:办法是用浓灰水和乌梅水将玉器蒸煮后,乘热取出,放在风雪之中,时间约一个昼夜,则玉纹冻裂,玉质坚硬者,裂纹细若毫发,用其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纹。真古玉牛毛纹曲折、粗细不匀,伪者则不然。
(6)叩锈:此法产生于清乾隆年间,方法是用铁屑拌玉器坯料,然后用醋淬火,放入潮湿地下数天,取出后再埋入交通要道地下数月,这时玉已被铁锈腐蚀,出现桔皮纹,纹中铁锈呈深红色,有土斑,宛若古玉。这种假古玉红色较浮,时间稍长土斑和红色均会消退。
(7)老提油:据说此法产生于北宋时期,方法是将甘肃深山中所生长的一种虹光草捣成汁液,拌入少许瑙砂搅匀,再将玉器浸入,用点燃的新鲜竹枝烘烤,草汁便渗入到玉器纹理之中,呈现红色丝纹。
(8)新提油:办法是选用红木屑或乌木屑放入水中,再将玉质差的玉器放入其中浸色,并辅以火烘烤等手段,使汁液渗入玉器纹理中。这种方法做成的仿古玉,其红色在天阴时色泽较鲜,天晴时反而浑浊。
(9)死玉:办法将玉器埋入土中,时间长了就会受到各种侵蚀,玉器里凝滞干枯,易被人误认为是水银沁。
(10)黄土锈法:办法是将玉器涂上胶水,埋入黄泥中,黄泥贴在玉器上似黄土锈。产生的黄土锈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像古玉的黄土锈。
(11)黑斑法:一是用水煮热后架在铁锈蓖上,一边烧一边拌蜡油,不久就会出现黑斑;二是将玉按古式作成,然后用旧棉花泡湿,将玉色好的以柴烧烤,待棉花干后再用水浇,当黑色入骨后,黑斑状即做成了。
(12)卤提法:本办法的具体内容不详。所制出的仿古玉与真古玉乍看相似,但这种假古玉其颜色亦是天晴时浑浊,天阴时反而鲜艳。
2、致残方法
方法有如下几种:
(1)砣碾致残:小型的砣子或钢钻在玉器表面碾出图形或椭圆形、深浅不一、长短不齐的点坑或线条,粗看似长期磕碰导致遍体鳞伤,若仔细观察则可分辨出系由大小不等的纹点丝线组成的斑状痕迹。
(2)沙搓毛道:通过保留一部分粗面或抛光后用解玉砂稍加磨磋在玉器表面做出或多或少的隐约可辨的毛细划道,以表示长期流传于世造成的摩挲痕迹。借助放大镜观察,这种毛细划道通常分布较有规律性且线条分明、清晰且新,与真品的模糊痕迹明显不同。
(3)敲击致残:使用一些特殊工具轻轻敲打器身,使其伤而不脱,常常在裂痕附近形成棉白斑,有些则不惜将器物打残或敲断。为掩饰断裂口的新痕,常在这些部位进行特殊的染色处理。
来源:合玉网 作者:玉器修复 编辑:玲珑